動物、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歡迎光臨愛動物網(wǎng)!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186478492  愛動物交流群

中國沒有獅子,那中國的舞獅文化是怎么來的?

作者:佚名 2019-02-25 瀏覽: 3,677 評論:0

摘要: 撰文/江激揚 本文節(jié)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年夜飯、放鞭炮、舞獅子,每年新春都少不了這些熱熱鬧鬧的喜慶事。年夜飯的習俗想必隨著歷法的出現(xiàn)就形成了;點燃竹節(jié)發(fā)出噼啪聲來驅(qū)邪的傳統(tǒng)自先秦就有,用火藥制作爆竹的歷史也近千年;至于舞獅子——咦?從古至今中國都沒有獅子...

撰文/江激揚

本文節(jié)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年夜飯、放鞭炮、舞獅子,每年新春都少不了這些熱熱鬧鬧的喜慶事。年夜飯的習俗想必隨著歷法的出現(xiàn)就形成了;點燃竹節(jié)發(fā)出噼啪聲來驅(qū)邪的傳統(tǒng)自先秦就有,用火藥制作爆竹的歷史也近千年;至于舞獅子——咦?從古至今中國都沒有獅子,為什么我們的祖先會創(chuàng)造舞獅文化呢?

獅子:兩千年前的貢品

舞獅,自然是人去模擬獅子外表、神態(tài)、姿勢的舞蹈。古人必定見過獅子,通過仔細觀察獅子的習性,再由藝人推演出舞獅藝術。可如果我們?nèi)栔袊蟮赜袥]有過獅子,想必答案會是十分確鑿的否定。只有當我們?nèi)杽游飳W家,他會鋪開地圖,然后大手一揮說:“非洲歐洲西亞中亞都有過獅子?!笨磥?,中國的獅子最有可能來自古代的西亞或中亞地區(qū)。

誠然,幾千年前全世界的地貌結(jié)構(gòu)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今天可能截然不同。從前的非洲、歐洲和中亞西亞都有大片平原,就像今天的東非平原一樣,有很多草原動物居住。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弋地暑熱莽平……有獅子(烏弋這里很熱,地勢平緩,高草叢生……獅子在這里生活)”,說明獅子曾生活在西域,最早通過西域諸國進貢而來,在西漢時就已經(jīng)踏上中華大地。同一時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帶來了日后的佛獅文化。

中國沒有獅子,那中國的舞獅文化是怎么來的?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獅子作為貢品一直被呈獻給皇帝。少數(shù)見過獅子真身的宮廷藝人憑著一點點對獅子的了解和大量中華文化的附會,制造出獅子石雕、獅頭服飾,甚至獅子的神話。獅子文化在幾百年間逐漸積累,至唐朝時期達到鼎盛,其中就包括舞獅藝術。舞獅的傳統(tǒng)從真獅來到中原后不久就出現(xiàn)了,至今風靡近兩千年。要知道,作為最早發(fā)明火藥的國家,利用火藥做成的鞭炮也是在宋代才出現(xiàn),相比舞獅可能晚了幾百年。

征服東方:以獅之名

無論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歐洲獅、亞洲獅,還是現(xiàn)在的非洲獅,它們的秉性一如既往的暴躁、殘忍。西亞人和歐洲人十分崇尚獅子的這種血腥氣質(zhì),因此經(jīng)常借用獅子來標榜強勢的人,例如波斯人在代表自己的旗幟上畫上獅子,英格蘭的理查一世以“獅心王”稱號而聞名(Richard the Lionheart)。

英格蘭的理查一世以“獅心王”稱號而聞名(Richard the Lionheart)

來到中國后,獅子的氣焰也壓制著其他動物,比如老虎。除了極少特殊場合,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獅子和老虎是永無相見可能的,但是人類總想讓獅子和老虎來一場“關公戰(zhàn)秦瓊”。古羅馬就曾搜羅來老虎獅子讓其同場競技,據(jù)說獅子要更勝一籌。漢代辭書《爾雅》記載“狻猊,食虎豹”,就是說獅子能夠殺死虎豹為食。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筆記《洛陽伽藍記》還描述過一次獅虎豹相見的場景:虎豹見到獅子,緊閉雙眼,連頭都不敢抬。獅子的強勢,很大程度上讓皇帝感受到了強權(quán)的滿足感,讓他覺得西方猛獸也須臣服于自己。

當然,也有帝王不喜獅子的殘暴,北魏孝明帝就嫌獅子太兇殘,而且獅子住在中原也不得自在,于是這位皇帝在獅子到來 6 年后將其遣回,這只獅子正歡天喜地地坐在回家的車上,沒想到押運者不耐長途之煩,一怒之下竟將獅子殺掉了。

獅文化在民間的演繹也借助了老虎的一點幫助。其實獅子老虎都是一樣兇猛的動物,但老虎可是切切實實稱霸野外,威脅人民安定生活的,而皇宮里的獅子再威武它也不能傷人體膚。而且當時民間也極少有人親眼見到過真獅子,口口相傳的誤導讓獅子逐漸脫離了“動物兇猛”的境地,進一步成為中華文明中老百姓臆想里權(quán)威、莊嚴、正義、祥和的代表。自安史之亂后,唐朝盛世不再,中國與西域交流減少,崇獅色彩趨淡,獅子慢慢地像“王謝堂前燕”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獅子從深邃沉重的皇宮中走出來,系上鈴鐺和絲帶,像一只大貓一樣端坐在宅門口,象征著求吉避禍、家和歲昌。

北京故宮石獅子

北京故宮石獅子

長此以往,人們對獅子的態(tài)度從簡單的喜愛變成了崇拜,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幫助獅子最終成為中華瑞獸,躍舞在佳節(jié)吉時之際、雄踞于高閣貴府門前。從成語和俗語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帶“獅”字的詞語多有美好、崇敬的含義,如“獅子搏兔”“人中獅子”等,可我們的本土動物老虎卻沒有此待遇,有“虎”字的成語反而不少都含貶義,如“為虎作倀”“為虎傅翼”等。就這樣,大家都害怕的猛虎成為眾矢之第,而誰都沒見過的獅子在中華文化里逐漸占據(jù)了一方天地。

落地生根,萌在中國

中國皇帝喜獅嗜獅也是有目的的,試想中華數(shù)千年的龍文化,游走皇室的龍豈能入戶民宅?中國自古地大物博,但是以信仰龍圖騰為主,西域來的獅子正好能填補信仰單一導致的崇拜不足。獅子是皇家下放的吉物,賜予老百姓鎮(zhèn)宅、玩樂之功,既區(qū)分開帝王的尊貴,又顯出皇上與民同樂的景象。東漢時期,傳承已久的“龍生九子”一說基本定型,九子之一的“狻猊”原型其實就是獅子。石臺上的狻猊安靜、溫順,既沒有真獅的狂野,又不敢覬覦龍的王位,這種特征很快被民間認同,可憐的雄獅也就再無翻身之力。

儒家文化在漢代獨尊也引導獅文化變得乖巧祥和,簡直成為儒家思想的象征。君不見門口那兩尊大石獅子,雄獅爪下玩弄著繡球,寓意圣德滾滾,雌獅撫弄幼獅,代表子孫延綿。佛教文化也在唐朝達到鼎盛,佛文化里有不少對獅子的描寫,可除了把它們描述得像溫柔的小貓一樣,就是表現(xiàn)群獅互敬互愛,莊重老成。民間藝術家大量借鑒佛、儒看待獅子的態(tài)度,因此同樣是在唐朝定型的舞獅藝術也就保留了中國獅子的威武、頑皮、乖巧、伶俐,而這已經(jīng)和西方的“猛獅精神”相去甚遠。

說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舶來品獅子在西方代表著權(quán)力和威嚴,但是中國絕不會出現(xiàn)“獅心國王”,中國獅其實和西方獅并無關聯(lián),中國獅子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文化標志,是中國人渴望平和、追求吉祥的美好憧憬。所以看似入侵了中華文化的西方獅子實際上早就被中華文化融合、改造,并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內(nèi)涵。

今天的中華獅魂早已超越了東西方文化的隔閡,成為“中國創(chuàng)造”的文化精品。無論是美國唐人街前的大石獅子,還是全球躍動的舞獅隊,誰看見了都會意識到:這是中國的文化。對于西方獅子東方創(chuàng)造,我們不必再去糾結(jié)于文化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我們只需要牢記,獅文化,是西方具象與東方精神的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