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歡迎光臨愛動物網!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186478492  愛動物交流群

敖堃《聽,秋蟲在歌唱》

作者:佚名 2016-09-04 瀏覽: 4,494 評論:0

摘要: 習習秋風,吹走了夏日的悶熱。秋蟲的鳴叫,又為秋涼帶來了愜意。在中國,人們會把某些昆蟲當作寵物,為人們的生活伴唱。 蟈蟈、知了和蟋蟀這些會叫的昆蟲,在中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孩子和老人們收集這些蟲子,把它們放在小陶罐或竹籠里養(yǎng)起來,用米粒和切得非常細的葉子喂它們...

習習秋風,吹走了夏日的悶熱。秋蟲的鳴叫,又為秋涼帶來了愜意。在中國,人們會把某些昆蟲當作寵物,為人們的生活伴唱。

蟈蟈、知了和蟋蟀這些會叫的昆蟲,在中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孩子和老人們收集這些蟲子,把它們放在小陶罐或竹籠里養(yǎng)起來,用米粒和切得非常細的葉子喂它們。

蟋蟀

三千年前,早在周族還踟躕在汾河流域的時候,就有詩人寫了有名的《七月》,被收入《詩經》并傳唱至今,詩中寫了人與昆蟲的親密接觸:“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的斯螽是蚱蜢,會用翅膀與后腿摩擦發(fā)出“音樂”來吸引配偶;莎雞就是蟈蟈,有的地方叫紡織娘;而那從野田一直蹦跶到床下的蟋蟀,至今還是人們的寵物。

蟋蟀又叫蛐蛐兒,通常聽見蟋蟀的叫聲就意味入秋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有人甚至專門培養(yǎng)戰(zhàn)斗力強的蟋蟀進行比斗。

斗蟋蟀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致使一條好蟋蟀價至數十金。今天優(yōu)良品種的冠軍蟋蟀價值可達數百甚至上千元。

斗蟋蟀是雄性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古時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zhàn)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對手的威風,然后才呲牙咧嘴地開始決斗。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后,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者,今天則以山東省寧津縣所出產蟋蟀為勝。一只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與農田蟋蟀輕聲短促的叫聲不同,知了和蟈蟈會發(fā)出一種嗤嗤聲,淹沒人們說話的聲音,震耳欲聾。早在兩千年前,收集會唱歌昆蟲的做法就已經開始了。人們找尋這種蟲子,把它們當作帶來好運的護身符,后來皇宮里的后妃們以這些昆蟲為伴,把它們養(yǎng)在鍍金的籠子里,昆蟲發(fā)出的哀怨啁啾,對她們受寵而孤寂的生活來說,成為了一種安慰。

蟈蟈唱歌不知疲倦。人們不僅愛聽它的歌聲,還把它捉來養(yǎng)在用高粱篾兒編的小籠中,掛在涼臺或葡萄架下,觀賞它那翠綠的衣冠以及用前足梳頭洗臉的滑稽動作。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像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里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這位“老兄”是天才的歌手。

金鐘兒又名馬蛉、金琵琶、蛉蟲。此蟲通體黑色,頭小,身體扁闊,總體形狀很像一顆飽滿的闊西瓜子。金鐘兒的鳴聲較奇特,猶如鈴聲,其鳴聲為“鐺—鐺—鐺……”古時候,懷中揣著一個做工考究的葫蘆,里面有只好油葫蘆或金鐘兒,往往是高貴身份的象征。

金蛉子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因其身體閃亮如金,鳴叫的聲音清脆,猶如金屬鈴子的響聲,故被飼養(yǎng)者稱為“金蛉子”。此鳴蟲因其體形嬌小玲瓏,形狀美麗可愛,鳴聲悅耳動人,被視為諸多鳴蟲中的佼佼者。金蛉子體長7~9毫米,全身呈金黃色,像一只袖珍的小蟋蟀,玲瓏小巧,逗人喜愛。特別是安徽黃蛉,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與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qū)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此昆蟲鳴聲為“鈴—鈴—鈴”,動聽悅耳,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因其形象佳,鳴聲美,玩賞時間長,在“上海市第一次鳴蟲展覽會”上曾有“鳴蟲之王”的稱譽。

昆蟲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古代詩詞贊美它們的悠揚歌聲,許多習慣用語里用蟋蟀和蚱蜢來比喻生育能力、友誼,以及時間的流逝。

養(yǎng)唱歌的昆蟲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們是最短命的寵物,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月。就連最受寵的蟈蟈,也會在秋季初霜后不再發(fā)聲,而后的大半年都要生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