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歡迎光臨愛動物網!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186478492  愛動物交流群

  • 長耳鸮知識
  • 長耳鸮百科
  • 長耳鸮資訊

  • 長耳鸮的耳朵長在哪里?

    長耳鸮的耳朵長在哪里?

    說起貓頭鷹,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柏堫^鷹”這個名字是人們對一大類以夜行性為主的猛禽的俗稱,而生物學家們一般稱這些鳥類為“鸮(xiāo)”。目前,全世界生活著100...

    動物知識,鳥類 2016-10-01 瀏覽: 11,233 我要評論

長耳鸮 @@@@

長耳鸮(學名:Asiootus),耳羽簇長,位于頭頂兩側,豎直如耳。面盤顯著,棕黃色,皺翎完整,白色而綴有黑褐色。上體棕黃色,而密雜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頦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腹以下羽干紋兩側具樹枝狀的橫枝。跗蹠和趾密被棕黃色羽,眼橙紅色。以小鼠、鳥、魚、蛙和昆蟲為食。對于控制鼠害有積極作用,應大力保護。屬于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
長耳鸮
拉丁學名
Asiootus
別稱
長耳木兔、有耳麥貓王、虎鵵、彪木兔、夜貓子、貓頭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綱
今鳥亞綱
鸮形目
鴟鸮科
耳鸮屬
長耳鸮

目錄

長耳鸮外形特征

中型鳥類,體長33-40cm。面盤顯著,中部白色雜有黑褐色,面盤兩側為棕黃色而羽干白色,羽枝松散,前額為白色與褐色相雜狀。眼內側和上下緣具黑斑。皺領白色而羽端綴黑褐色,耳羽發(fā)達,長約50mm,位于頭頂兩側,顯著突出于頭上,狀如兩耳、黑褐色,羽基兩側棕色,內翈邊緣有一棕白色斑。上體棕黃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羽端兩側密雜以褐色和白色細紋,上背棕色較淡,往后逐漸變濃,羽端黑褐色斑紋亦多而明顯,肩羽同背,但在羽基處沾棕色,外翈近端處有棕色至棕白色圓斑。小覆羽羽基棕色,羽端黑褐色而微綴以棕色或白色斑,大覆羽外翈近端處有棕色或棕白色圓斑,初級覆羽黑褐色雜以棕栗色橫斑和黑褐色細小斑點。初級飛羽黑褐色,基部具棕色橫斑。端部則雜以灰褐色云石狀斑和黑褐色橫斑,次級飛羽灰褐色密雜以黑褐色橫斑和斑點。尾上覆羽棕黃色,具黑褐色細斑,尾羽基部棕黃色,端部灰褐色,具7道黑褐色橫斑,在端部橫斑之間還綴有同色云石狀細小斑點,外側尾羽橫斑更為細密。頦白色,其余下體棕黃色,胸具寬闊的黑褐色羽干紋,羽端兩側綴有白斑,上腹和兩脅羽干紋較細并從羽干紋分出細枝,形成樹枝狀的橫斑,羽端白斑亦更顯著,下腹中央棕白色。跗蹠和趾被羽、棕黃色。尾下覆羽棕白色,較長的尾下覆羽白色而具褐色羽干紋。虹膜橙紅色,嘴和爪暗鉛色,尖端黑色。[1]

大小量度:體重♂208-305g,♀215-326g;體長♂330-390mm,♀327-393mm;嘴峰♂25-26mm,♀25-26mm;翅♂283-295mm,♀285-305mm;尾♂145-160mm,♀143-161mm;跗蹠♂36-41mm,♀40-45mm。[1]

注:長耳鸮圖冊網址[2]

長耳鸮生活習性

食性:以鼠類等嚙齒動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1]

習性: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林中,常垂直的棲息在樹干近旁側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叢中,黃昏和晚上才開始活動。平時多單獨或成對活動,但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常結成10-20只,有時甚至結成多達30只的大群活動。

叫聲:雄鳥發(fā)出含糊的ooh叫聲,約兩秒鐘一次。雌鳥回以輕松的鼻音paah。告警叫聲為kwek,kwek。雛鳥乞食時發(fā)出悠長而哀傷的peee-e聲。繁殖期常于夜間鳴叫,其聲低沉而長,似不斷重復的‘hu-hu-’聲。[1]

長耳鸮棲息環(huán)境

長耳鸮喜歡棲息于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等各種類型的森林中,也出現(xiàn)于林緣疏林、農田防護林和城市公園的林地中。[4]

長耳鸮分布范圍

長耳鸮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王國、馬耳他、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臺灣、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百慕大群島、不丹、古巴、直布羅陀、香港、冰島、科威特、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阿曼、卡塔爾、圣皮埃爾和密克隆、沙特阿拉伯、斯瓦爾巴島和揚馬延島。

長耳鸮中國分布

生活在中國的長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數地區(qū)為留鳥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均為候鳥,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地為夏候鳥,而從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等地均為冬候鳥。[4]

上文提到長耳鸮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為夏候鳥,但也發(fā)現(xiàn)例外,不知是因氣候變暖還是長耳鸮耐寒能力增強了或者兼而有之,三九天在長春市新城大街的某培訓中心大院里也見到了長耳鸮在樹上曬太陽,從入冬一直住在這里,總共九只。圖片為微信網友于2016年1月18日(農歷臘月初九)長耳鸮在樹上曬太陽。

長耳鸮亞種分化

4個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長耳鸮指名亞種

Asiootusotus

2.

長耳鸮北美東部亞種

Asiootuswilsonianus

3.

長耳鸮加那利群島亞種

Asiootuscanariensis

4.

長耳鸮北美西部亞種

Asiootustuftsi

[6]

長耳鸮種群現(xiàn)狀

遷徙行為于其他物候現(xiàn)象穩(wěn)定的候鳥,而受食物因素的影響較大,例如在東北的沈陽也曾記錄到越冬的長耳鸮群體,而其他越冬地的長耳鸮棲居的時間和地點并不十分穩(wěn)定。此外,食物還影響著長耳鸮的繁殖成功率和它們的種群數量。[4]該物種分布范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7]

長耳鸮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這時特別喜歡鳴叫。因為大多在夜間進行求偶炫耀,所以方式也比較簡單,只能做一些近距離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親吻,整理羽毛等,有時還鼓動著翅膀,嘴里發(fā)出一種奇異的噼啪聲,并且輪番地倒換著雙腳。營巢于森林之中,通常利用烏鴉、喜鵲或其他猛禽的舊巢,有時也在樹洞中營巢。每窩產卵3—8枚,通常為4—6枚。[4]卵白色,卵為卵圓形,大小為39-45mm×32-35mm,平均43mm×33mm,重19.6g。[1]孵卵過程全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7—29天。它的雛鳥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離巢。[4]

長耳鸮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8]

198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 抱歉,您訪問的網站頁面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