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歡迎光臨愛動物網!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186478492  愛動物交流群

  • 小熊貓知識
  • 小熊貓百科
  • 小熊貓資訊

小熊貓 @@@@

小熊貓(學名:Ailurusfulgens)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松,并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huán)紋;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后突不完全發(fā)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腭縊縮;冠突明顯呈鉤狀。

中文學名
小熊貓
拉丁學名
Ailurusfulgens
別稱
紅熊貓、紅貓熊、九節(jié)狼、金狗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亞目
裂腳亞目
小熊貓科
小熊貓屬
小熊貓
亞種
2亞種
命名人及年代
F.Cuvier,1825
英文名
Redpanda,Lesserpanda

目錄

外形特征

小熊貓軀體肥壯,身上被有粗的長毛。體長40~63厘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體重一般約為5公斤左右。頭部短寬,吻部突出,圓臉,頰有白斑。眼睛前向,瞳孔為圓形。鼻端裸露,皮膚表面顆粒狀。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內有毛,耳基部外側生有長的簇毛。四肢粗短,后肢略長于前肢,前后肢均具五趾,蹠行性。足掌上長有厚密的絨毛,蓋住蹠墊。爪彎曲而銳利,能伸縮。尾粗長,不能纏繞物體,尾上帶有深淺相間的環(huán)紋。

成體毛色:小熊貓成獸全身被有紅褐色粗的長毛,但有的個體在臀背

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絨毛灰褐色,甚為豐厚。鼻端、眼圈為黑褐色,胡須為白色。嘴周圍,鼻上部、兩頰、眼眉上都有白斑。頭部前額為棕黃色或淡黃棕色。耳殼外緣及耳內長有白毛,耳背黑褐色,耳基部外側有一簇白色長毛。頸下及腹部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淺。四肢和足掌都為黑色,足底有黃色絨毛,蓋住蹠墊。爪為乳白色。尾毛粗短而蓬松,上有紅褐、黃白、或紅褐、黑褐色相間的環(huán)紋。尾端為黑褐色。小熊貓的毛色無冬夏毛的差異。

幼體毛色:初生幼體毛色較淺,為灰黃色,絨毛蓬松。頭部白色,沒有臉斑。耳朵前面白色,耳背黑褐色。四肢色較深為褐灰色。尾灰白色,不顯環(huán)紋。數日后毛色逐漸變深,體背上棕黃色的針毛逐漸增長,四肢變?yōu)楹诤稚n^臉部色較淺,沒顯臉斑。約一個月后,尾環(huán)才隱約顯出。至2個多月后,幼獸臉斑逐漸與成獸相似,耳基部長出簇毛。伴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當年秋季幼獸逐漸長出紅褐色的長針毛,雜于蓬松的灰色絨毛之中。至冬羽幼獸的毛色就與成獸一樣了。[1]

頭骨:整個頭骨輪廓高而圓。鼻吻部較短,鼻骨明顯向前傾斜。額骨高而隆起,中央略凹下。眶間距較寬,具眶后突,幼年個體眶后突不太明顯,越老的個體眶后突越突出。顴弓粗大,后端顯著向上拱起,頜關節(jié)強化變大。矢狀嵴一般不發(fā)達,只有年老的個體才有,嵴前部低呈棱狀,后部薄而高。腭骨成拱形,前端比較平緩,中段穹形,后段低斜,中間有一縱狀溝。腭骨向后延伸,超出最后一個臼齒后緣。在翼碟骨基底部,卵圓孔與圓孔之間,內部有一通道,稱為翼碟骨溝管。此為小熊貓頭骨上的特征之一。該特征在大多數頭骨上兩側均存在,但也有個別頭骨上,只一側有,而另一側缺乏的現(xiàn)象。聽泡不發(fā)達,稍呈膨脹,外耳道長長管狀。副枕突顯著長于乳突。下頜較短,約為顱全長的三分之二。冠狀突高,關節(jié)突強,角突大而低。

牙齒:門齒有3對,中間2對小,外側一對較大。犬齒呈圓錐形,上犬齒內外側各有二條縱溝,下犬齒各有一條。前臼齒與臼齒為低冠型,多尖齒。上頜第一前臼齒常缺失,第二前臼齒小而尖銳,中間的一個齒尖極為突出。第三、四前臼齒都比較寬大;外側有3個齒尖,中間一個齒尖較高,前后二個齒尖較低。內側也為3個齒尖,但與外側相反,前后2個齒尖較高,中間一個齒尖低而小,第四前臼齒無裂齒的明顯特征,其構造與第一臼齒相似,但較小,臼齒每側有2個,第一臼齒大于第二臼齒,咀嚼面寬,橫徑大于直徑。每個臼齒有4個齒尖,并有若干由齒帶所形成的小尖(附尖),下頜第一前臼齒很小,前臼齒與臼齒形成狹長,直徑大于橫徑。齒式為:(顆)。[1]

棲息環(huán)境

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這些地區(qū)常年氣溫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則在0~10℃之間?;顒訁^(qū)域較大,在夏季小熊貓多在陰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動,而到冬季則在陽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后甚至下到村莊附近的草坡、灌叢活動。尤其喜好在向陽的山崖或大樹頂上曬太陽,故四川當地群眾習稱“山門蹲”。[1]

中國西南山區(qū)的大熊貓等物種數量正日益萎縮。“保護國際”組織最新報告指出,在中國西南山區(qū),由于過度放牧、非法捕獵等原因,目前大約只有8%左右的森林仍然保持原始狀態(tài)。[2]

生活習性

平日棲居于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巖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樹的蔭深處睡覺。睡時好把頭蜷縮在四肢中,前肢抱住頭部,以尾覆蓋在身上。有時兩腳下垂高臥

于樹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細的樹枝上休息或躲避敵害。由于它腳底長有厚密的絨毛,因此也適于在林下滑濕的苔蘚地、或巖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足內彎,步態(tài)蹣跚,與熊相似。平時行動緩慢,性情較為溫馴,很少發(fā)出叫聲。聽覺與視覺較遲鈍,嗅覺也不特別靈敏。一般單只或成對或集小群活動。無冬眠習性,下雨、雪時多在巖石縫隙中或大樹樹蔭深處躲避雨雪。[1]

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蘚、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它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常見有許多草綠色的糞便,與浣熊一樣頗愛清潔,在固定地點排便。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臉或用舌頭把嘴邊添洗干凈的習性。

天敵有青鼬、豺和金錢豹等。[1]

繁殖方式

小熊貓一般在早春3~4月間發(fā)情,在發(fā)情期雌雄往往都發(fā)出特有的求偶聲,并常在石頭上或樹樁上摩擦外生殖器。雌獸在這期間還會排出帶有氣味的分泌物。妊娠期為117~122天,于5~7月產仔,每胎2~3仔,偶有4仔的。由于小熊貓繁殖力較強,所以在自然情況下,種群的比例往往是幼體多于成體,年青的多于年老的。

幼獸初生時,長滿絨毛,毛色淺淡。閉眼。頭部灰白色,沒有臉斑。身長約20厘米,體重100~150克左右。尾很長,約5厘米,但尾環(huán)不顯。約21~30天開始睜眼,能發(fā)出吱吱的叫聲,前后肢都能緩慢移動,體色逐漸變深。幼獸隨母獸共同生活約一年,往往在第二年母獸臨產前才將幼獸攆開,幼獸開始獨立生活。[1]

亞種分化

小熊貓指名亞種(學名:Ailurusfulgensfulgens)

命名者與年代:Hodgson,1847

全身為棕紅褐色,臀背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部為淺黃棕色。尾部環(huán)紋為紅褐與黃白色相間。

分布于尼泊爾、中國西藏和云南、不丹、印度東北部的錫金和阿薩姆邦。

小熊貓川西亞種(學名:Ailurusfulgensstyani)

命名者與年代:Thomas,1902

全身為深紅褐色,臀背部沒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部色較深,為棕紅色。四肢為黑褐色,有的黑色區(qū)域可延伸至肩部,尾環(huán)為紅褐色與黑褐色或黃白色相間。

分布于緬甸、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3]

種群現(xiàn)狀

在原產地東部,尤其沿云南和緬甸邊界分布更為普遍,但并非常見物種(RobertsandGittleman1984)。一份基于最低平均種群密度(4.4km2/1只)以及潛在棲息地總面積(142,000km2,實際使用面積僅有一半)的數據估算顯示,該物種全球種群約為10,000只(ChoudhuryandYonzonpers)。過去50年,由于棲息地大規(guī)模減少以及人類狩獵活動的影響,該物種的種群數量減少了40%(Weietal.1999)。中國的小熊貓種群數約3000~7000只(Weietal.1999),印度約5,000~6,000只(Choudhury2001)。[4]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4]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云南、四川等省。[1]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4]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易危物種(VU),2008年評估。[4]

最長壽個體

15年6月24日,生活在日本北九州市一家動物園里的一只名叫“楠”的小熊貓剛過完它24歲的生日,對于一只小熊貓來說,這個年紀已相當于人類108歲,所以有報道稱它是目前世界上有記載的年齡最大的一只小熊貓。但就在7月15日的早上,飼養(yǎng)員卻發(fā)現(xiàn)它安靜地死在了自己的籠子里,初步認定應是“因年老導致其器官衰竭而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