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歡迎光臨愛動物網(wǎng)!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186478492  愛動物交流群

  • 五步蛇知識
  • 五步蛇百科
  • 五步蛇資訊

  • 抱歉,該分類下還沒有文章!

五步蛇 @@@@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qū)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臺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概述圖參考資料:[1]

中文學名
尖吻蝮
拉丁學名
Deinagkistrodonacutus
別稱
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綱
雙孔亞綱,鱗龍次亞綱
有鱗目
亞目
蛇亞目
蝰蛇科
亞科
蝮亞科
尖吻蝮屬
尖吻蝮
分布區(qū)域
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貴州、臺灣
國家保護等級
二級
中國特有

目錄

物種學史

在第三紀早期的始新世屬干燥、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干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qū)擴散。到漸新世,由于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后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現(xiàn)今的分布格局。至于該種在臺灣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臺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第四紀,自然界經(jīng)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臺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xiàn)了數(shù)次的分離和聯(lián)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fā)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后臺灣海峽的斷裂,臺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于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2]

尖吻蝮最早的名稱為“巴”,夏商時期,“巴”從動物名逐漸演變?yōu)榈孛ㄓ屑馕球蟮牡赜颍?、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國名(巴人?chuàng)建的國家)。古文字學證明,巴之本義與“蟲、蝮”相通。

形態(tài)特征

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qū)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背鱗具強棱21(23)—21(23)17(19)行。腹

鱗157—171。尾下鱗52—60,前段約20枚定為單行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后段為雙行,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稱“佛指甲”。

生活時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guī)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3-4]

生活習性

尖吻蝮棲息地:尖吻蝮主要棲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中,夏季喜歡在山塢的水溝一帶活動,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是陰涼通風有樹有水,也在茶園、農田、柴堆內活動,能上樹,也能進入人房。冬季多在樹根形成的天然洞或舊鼠洞中越冬。

尖吻蝮活動:尖吻蝮年活動周期自驚蜇至大雪約為9個月,影響活動的主要因子是溫度、濕度及食物。氣溫20—30℃時,活動最頻繁,氣溫高達35—38℃時,多向水邊集中。在夜間用松把照明較為敏感并對火把有攻擊反應,用手電筒照時幾乎無明顯趨溫傾向。

尖吻蝮食物:剖胃發(fā)現(xiàn)有社鼠、犬足鼠、黃鼬及棘胸蛙。尖吻蝮在山塢的分布,和棘胸蛙的分布、數(shù)量有關系。剖胃亦見有黃胸鼠,說明尖吻蝮進入人房。另見有吞食后排出的鳥羽,經(jīng)鑒定為綠啄木鳥。在蛇池中投飼青蛙及小白鼠,并曾見幼蛇捕捉直翅目昆蟲灶馬為食。

尖吻蝮繁殖:雌蛇尾基部的臭腺分泌物有特殊臭味,能引誘雄蛇。交配前有追偶現(xiàn)象,交配時相互纏繞。卵多產(chǎn)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淺短干燥。在一梯田所見之洞口為10公分,洞道僅有25公分。產(chǎn)卵數(shù)目多少不等,年輕母蛇產(chǎn)卵早但數(shù)量少,年老母蛇產(chǎn)卵遲但數(shù)量多,一般為12—18枚,1982年8月28日曾見一蛇產(chǎn)出42枚卵。卵白色,長圓形,卵殼軟,觸之如紙。卵重16—18克,大小為42—45×25—30毫米。卵產(chǎn)出時多豎成圓圈狀,粘在一起,通常1—3天產(chǎn)完。約24天孵出幼蛇,出殼時體長19公分。10天后開始第一次脫皮,49天后第二次脫皮。

尖吻蝮冬眠: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驚蟄約為3個月,越冬洞穴較深,蛇多時大小蛇在一起,有時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當氣溫為8℃時與蛇體表溫度相等,當氣溫高于8℃時蛇體表溫度始終比氣溫略低1℃,當氣溫低于8℃時蛇體表溫度則較氣溫略高于1℃,蛇體表溫度為11℃以上時能咬人。人工飼養(yǎng)的幼蛇,當氣溫低于17℃時。盤瞳不動,在12℃時用鑷子觸動出現(xiàn)張口咬人狀態(tài)。[5]

繁殖技術

種蛇的選擇

在成蛇中選擇體重在1—2千克,蛇體健壯無病、生長發(fā)育良好、體色鮮艷、性腺發(fā)育正常的蛇作為種蛇。放養(yǎng)殖園中精心飼養(yǎng)。[6]

交配與產(chǎn)卵

尖吻蝮在野生狀態(tài)下,能選擇適宜的場所產(chǎn)卵,但難以抵御天敵的侵害和惡劣氣候的影響,自然孵化率不高。在蛇園飼養(yǎng)時采用人工監(jiān)護下由雌蛇護卵孵化,其孵化率達80%以上,但管理難度大,易受干擾,不便于大量孵化。目前一般采用人工孵化技術。尖吻蝮2—3齡性器官開始發(fā)育成熟,通常在每年4—5月份和10—11月份有兩次交配期,其發(fā)情交配溫度一般在13—31℃下進行。交配時間短的15分鐘左右,長的達2小時,交配場地為草地或蛇房內,也有在灌木叢中。在蛇場水池四周適當位置設置多個蛇窩。雌蛇于8—9月份產(chǎn)卵,母蛇產(chǎn)卵時,伏臥在草地上,尾基部向上翹起。卵重一般16克左右,卵呈橢圓形。剛產(chǎn)出時,卵殼淡乳酪色或具白色花斑,每隔30—50分鐘從泄殖孔產(chǎn)出1枚卵,每窩產(chǎn)卵11—29枚,多的達40枚。雌蛇產(chǎn)卵后,有護卵的習性,終日盤伏在卵旁或卵上,此時雌蛇比較兇猛,取卵要隔離雌蛇防止咬傷。雌蛇產(chǎn)卵后要投喂豐富的食物以利早日恢復健康。[7]

(1)孵化:設在木箱或水缸內放清潔細沙20厘米厚,細沙用水拌勻,其含水量以手捏成團,手松散開為宜。孵化設備置于室內。
 ?。?)蛇卵的挑選:蛇卵人工孵化的成敗,與蛇卵質量及孵化條件密切相關。蛇卵人工孵化應收集新鮮無損的蛇卵,并盡量以
  較大的蛇卵供孵化用。蛇卵過小,孵出的蛇也小,先天不足,.難以養(yǎng)活。收集蛇卵時要輕取輕放,運輸過程嚴防擠壓與劇烈振動。若卵破損、畸形、殼過軟等不易孵出仔蛇。
  (3)溫度濕度的控制:將采集的蛇卵平鋪于孵化器的濕沙上,卵上覆蓋苔蘚保濕。粘連的卵不要拆開,保持原狀入孵。整個孵化過程溫度控制在19℃—30℃,相對濕度早期控制在90%—95%,中晚期以83%—90%為宜。
 ?。?)氧氣供應:孵化過程要保持空氣流通,經(jīng)常打開門窗。蛇卵上覆蓋的苔蘚,具有不腐爛、不霉變的特征,始終保持松散狀態(tài),有利于氧氣的供應。
  (5)定期照卵:人工孵化蛇卵,要定期檢查胚胎發(fā)育情況。特別是7—10天時的頭照,將未受精卵或死胚卵及時揀出,以免發(fā)霉而影響其他蛇卵的孵化。孵化期間要翻幾次卵,使其受熱均勻。
 ?。?)防止天敵入侵:孵化時要防止老鼠、螞蟻、蚊蟲等天敵對蛇卵的侵害。孵化器上要覆蓋蓋子,孵化器的腳座要撒殺蟲劑等,但殺蟲劑不能帶人孵化器內。[7]

(7)仔蛇:尖吻蝮蛇卵孵化期為26—29天,一般27天左右仔蛇吻端具卵齒,出殼時用其將卵殼劃一細口,吻端由此突破卵殼,然后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間出殼,當以器物觸擊剛出殼的仔蛇時,仔蛇會本能地沖擊撲咬。出殼后仔蛇盤于卵殼周圍,個別的還拖有臍帶。剛出殼的仔蛇,第3天即可由孵化器轉移到幼蛇飼養(yǎng)池促進卵黃的吸收,并按大小不同分開飼養(yǎng),防止自相殘食。應盡早投喂食物,不能主動捕食新生小白鼠或青蛙的,可以填飼小白鼠的肉塊和內臟等,平均每10天每條蛇填喂0.5克。仔蛇在孵出10天后開始第1次蛻皮,以后每年蛻皮2—3次。

飼養(yǎng)管理

(一)飼料與飼喂

尖吻蝮屬廣食性蛇種,飼料種類較多,如蛙類、鼠類、昆蟲類等。但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投喂的飼料種類不同,不同季節(jié)投喂量也不一致。幼蛇捕食能力差,食物以澤蛙、棘胸蛙、蟾蜍的幼體及大白鼠、小白鼠的乳鼠為主。一般地,出殼后10天到第1次冬眠前的1齡幼蛇,食物以平均體重1.6克左右的澤蛙幼體為主,輔以2克左右重的乳鼠。第1次冬眠蘇醒后到第2次冬眠前的2齡幼蛇,食物以成體澤蛙為主,小鼠(體重2—8克)為輔;第2次冬眠蘇醒到第3次冬眠前的3齡幼蛇,食物以小白鼠為主,澤蛙、青蛙為輔。成蛇的飼料主要是人工飼養(yǎng)的小白鼠、大白鼠、青蛙、蟾蜍等。
  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出殼1周內的仔蛇一般不會主動捕食小型活動物,可用小白鼠肉及內臟填喂,平均每10天每條仔蛇填喂0.3克,入冬前2個月內要填飼8次。對于可捕食的仔蛇,每周投喂活餌1次,每次每條0.5—0.8克。2齡、3齡幼蛇以主動捕食為主,每月投放活餌2—3次或每周1次,每月投飼量200—300克。1條體重0.5千克以上的成蛇每月投喂飼料250—750克,不同季節(jié)投喂飼料量略有增減。由于尖吻蝮晝伏夜出,每次投喂飼料應在傍晚,陰雨天的白天可少量投飼。飼料種類要多樣化,以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二)冬眠期的管理

每年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旬,是尖吻蝮的冬眠期。野生尖吻蝮主要在向陽的動物廢棄洞、樹根洞或石縫中冬眠,死亡率較高。人工飼養(yǎng)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越冬管理技術,使其越冬成活率達到80%—90%。
  1.健康體況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先決條件。
  飼養(yǎng)試驗表明,尖吻蝮肥滿度(體重克/體長厘米)在5以上的能安全越冬,而肥滿度4以下的不易越冬。因此,在冬眠前的1個多月,要使蛇吃飽吃好,增加肥滿度,以提高抗寒抗病的能力。對于體弱、患病或有外傷的尖吻蝮,應于冬眠前調整好體況,治愈疾病,或上市出售,以減少越冬死亡。

2.建筑擬態(tài)越冬蛇窩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保證。

尖吻蝮越冬最適溫度是5℃—11℃,相對濕度50%—90%。人工養(yǎng)殖時一般在利水、向陽處建擬態(tài)越冬蛇窩,以保證其安全越冬。越冬蛇窩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地窖式蛇窩和土堆式蛇窩。前者主要供成蛇越冬使用,后者主要供幼蛇越冬使用。

3.良好的管理技術是尖吻蝮安全越冬的必要條件。

(1)尖吻蝮越冬環(huán)境的溫度影響其冬眠狀態(tài)。環(huán)境溫度在4℃以下時,易被凍僵而死。5℃—8℃時尖吻蝮頭部搭在盤伏的軀體上,處于深眠狀態(tài),以器物觸之,在原地稍有轉動。8℃—11℃時尖吻蝮也盤在洞中不動,以器物觸之,可見其在洞中緩緩轉動。11℃—14℃時尖吻蝮處在半眠半醒狀態(tài),以器物觸之,可見其在洞中緩緩爬動,亦有在無觸碰情況下緩慢行動的。14℃以上時常在洞中自行爬動,投入小白鼠能主動攻擊,但一般不捕食。可見,尖吻蝮最佳冬眠溫度是5℃—8℃,5℃—11℃是其冬眠的適宜溫度范圍。在尖吻蝮冬眠期間,應保持環(huán)境溫度的相對穩(wěn)定,波動幅度太大對蛇體不利。

(2)尖吻蝮越冬期間,越冬蛇窩內應放1盆水用于調節(jié)環(huán)境濕度。在人工飼養(yǎng)還曾見到尖吻蝮在越冬地窖中飲水的現(xiàn)象。

(3)進入冬眠期的尖吻蝮,防侵能力差,易受天敵的襲擊和病菌的感染。冬眠前蛇窩要打掃,活動室換土并以少量石灰消毒。冬眠前還應進行驅蟲,使蛇能深眠。冬眠期的尖吻蝮易被老鼠、螞蟻等咬死、咬傷,應做好防鼠、除蟻工作。

(4)冬眠期的尖吻蝮有群聚冬眠的習性,這樣可提高蛇體自身體溫1℃左右。但在人工養(yǎng)殖場內,由于尖吻蝮密度大,群集時蛇體相互擠壓易造成死亡。因此,應減小冬眠空間,并經(jīng)常進行檢查。

(三)繁殖期的管理
  尖吻蝮的繁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生理過程,為提高其繁殖率,應加強繁殖期的管理。

1.加強種蛇的飼養(yǎng)管理。
  種蛇在每年的活動期內完成交尾、產(chǎn)卵、孵化等繁殖行為。不同季節(jié),飼養(yǎng)管理工作重點不同。每年4—5月,尖吻蝮剛出蟄活動不久,經(jīng)過3個月的越冬休眠,體能消耗很大。同時該季節(jié)也正是尖吻蝮的交尾繁殖期,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補償。應保證食物的供給。7—10天投食1次大白鼠或小白鼠,投飼量以3日內全部捕食完為宜,并應保證長年放養(yǎng)的魚類、蛙類等的數(shù)量和存活。此期還應保證維生素、礦物質的供應,可在飲水中添加,也可喂小白鼠后再投飼。
  6—7月是雌蛇卵泡發(fā)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對雌蛇應重點飼養(yǎng)。一方面保證供給豐富的飼料,使其能產(chǎn)下質量好的蛇卵和產(chǎn)卵時體力充足;另一方面應保證環(huán)境安靜,使產(chǎn)卵順利進行。8月母蛇產(chǎn)卵后,終日伏在卵上或卵旁護卵而不進食,體力消耗很大。此時應少投飼餌料,以免干擾護卵的雌蛇或腐爛變質。在仔蛇出殼母蛇離開后,應大量投餌以補充營養(yǎng)、恢復體力。10月是尖吻蝮越冬的準備階段,也是其第二個交尾繁殖期,要提供足夠的食物以提高蛇體的肥滿度,使腹腔內脂肪貯量一方面維護冬眠時的正常消耗;另一方面供給卵黃的發(fā)育。此期也應保證維生素、礦物質的供應。11月到翌年3月是尖吻蝮的冬眠期,此期間雖然基礎代謝降到最低水平,但卵黃的發(fā)育很旺盛。10月卵泡直徑為4.29毫米,12月為6.91毫米,翌年4月已達10.57毫米。因此,冬眠期應保證越冬環(huán)境的最適宜溫度、濕度范圍,提供尖吻蝮性腺發(fā)育的適宜條件。

日常管理

1.分群飼養(yǎng)
  尖吻蝮為肉食動物,有相互殘殺的惡習。在人工飼養(yǎng)時,應將大小不同的蛇分開飼養(yǎng)。非繁殖期雌雄兩性蛇最好分群飼養(yǎng),特別是懷卵母蛇應單獨飼養(yǎng),以減少干擾因素而利于卵泡的良好發(fā)育。身體瘦弱及患病的蛇也需隔離飼養(yǎng)。因此,應注意觀察蛇的發(fā)育狀況和健康狀況,及時分群。

2.清潔衛(wèi)生
  養(yǎng)蛇場應經(jīng)常保持清潔衛(wèi)生,以防疾病流行。蛇園、蛇窩應每星期打掃1—2次,及時清除蛇窩內的糞便,尤其是夏、秋兩季,蛇的吃食量大,咬死、吐出的食物殘渣、小動物尸體和糞便都比較多,更應勤打掃。蛇窩內的土要定期更換與消毒。水池內的水要保持清潔。

3.夏季管理
  尖吻蝮不耐高溫,溫度超過35℃時,必須在蛇場內架設蔭棚。蔭棚不宜離圍墻太近,以免蛇爬棚越墻逃走??釤崽炜捎米詠硭畤姙⑸邎鼋禍?。蛇場內過高的灌木應及時修剪,防止蛇攀緣外逃。[7]

棲息環(huán)境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區(qū)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米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qū)村宅,出沒于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巖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8]

分布范圍

尖吻蝮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jīng)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qū)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臺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qū)和皖南山區(qū)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9]

生存現(xiàn)狀

根據(jù)各省產(chǎn)區(qū)歷年收購尖吻蝮蛇干的數(shù)量及重點產(chǎn)區(qū)抽樣調查,中國尚有野生狀態(tài)尖吻蝮一千萬條。蛇園人工飼養(yǎng)的約一萬條。[10]

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11]

安徽省二級保護動物。[12]

物種別名

“尖吻蝮”各地區(qū)別名極多,又稱“五步倒”、“巖頭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藥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龍(安徽、江西)、百步蛇(廣西、湖南、江西、臺灣)、五棒蛇、巖蛟(重慶),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盤蛇、棋盤格、盤蛇、袈裟蛇(閩北)、翹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頭蛇、三天兩天?。ê稀⒔鳎?、翹鼻蛇(貴州雷山)、犁頭匠(貴州興義)、放絲蛇(浙江)、等鳥“音:燈吊”撲(浙江)、聾婆蛇(廣西)、瞎子蛇(江西)、懶蛇(江西)。[13-14]

毒液毒性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fā)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強烈,但并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

的危險性(此蛇毒性大于眼鏡蛇,在湖南辰溪石碧鄉(xiāng)一帶被此蛇咬傷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鏡蛇咬傷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據(jù)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確實是較為常見的。這一方面是由于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于該蛇屬于排毒量較大的蛇種。臺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jù)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受害者會出現(xiàn)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xiàn)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后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同時,尖吻蝮蛇攻擊性極強,而且頭部可大幅度旋轉,沒有經(jīng)驗的人野外遇到應遠遠避開,不要輕易嘗試用手抓取,抓取應用捕蛇鉗。[15]

臨床表現(xiàn)

血循毒表現(xiàn):尖吻蝮等咬傷后,主要表現(xiàn)為出血不止,一般壓迫包扎無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廣泛出血。[16]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觀賞蛇類活動為主的景點。景點內設有蛇園、蛇展廊、蛇味館、蛇藝表演廳等以蛇為對象的各種消閑設施。闖蛇園與蛇共處一園,有驚無險。觀斗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人蛇同游、人蛇親吻是蛇藝表演的特色項目,會記憶深刻。[7]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全體有祛風、活絡、定驚的功能;主治風濕癱瘓、骨節(jié)疼痛、麻風、疥癬、驚風抽搐、破傷風、楊梅瘡、瘰疬惡瘡等。頭有瀉火解毒的功能;主治白癲風、癩瘡。眼睛有疏風定驚的功能。[6]

用法用量:全體內服,煎湯,3—4.5克,浸酒、熬膏或入丸、散。頭:內服,研末人丸、散。眼睛:內服,1只為末,竹瀝調少許灌之。[6]

選方

(1)中風傷酒、半身不遂、口目喁斜、肢體麻木、麻風、頑癬、皮膚瘙癢:尖吻蝮1條,羌活60克,當歸60克,天麻60克,秦艽60克,五加皮60克,防風30克,獨活30克,白芷30克,升麻20克,赤芍20克,白酒2000克。浸泡2周,每日服2次,每次服10毫升。

(2)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尖吻蝮、烏梢蛇各3克,蜈蚣1條,共研細末,每次服0.9克。

(3)口瘡:尖吻蝮干研末,每日服1—2次,每次服5—10克,乳汁調服。

(4)小兒麻痹癥的恢復期:尖吻蝮干研末,清酒送服,每日服2次,每次服5克。[6]

尖吻蝮系一種劇毒蛇,相傳被這種蛇咬后不出五步就會昏倒,所以又稱“五步倒”,五步蛇的藥用價值盛傳已久,但將五步蛇作為主藥,專門針對風濕類風濕藥用研究尚屬首次。專家認為:五步蛇蛇毒具有祛風除濕、抗凝抗栓、去除纖維蛋白元、降低血液粘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脂的作用,干蛇毒價值出口價每克達1465美元,五步蛇毒的藥用價值主要應用在風濕疾病的治療和研究課目當中。

尖吻蝮的蛇肉、蛇毒、蛇血、蛇粉、蛇干、蛇鞭等入藥,對幾十類疾病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其中五步蛇泡酒,對風濕、類風濕效果相當顯著。[6]

食用價值

尖吻蝮味甘咸,性溫。蛇肉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并有鎮(zhèn)痙、止癢之功能,能治風濕性關節(jié)酸痛、四肢麻骨神經(jīng)痛、風癱癘風、遍身疥癬、黃癬、皮膚瘙癢、惡瘡疥癬、小兒驚風、口瘡等疾。

蘄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潤而芳香,具有祛風、活絡、舒筋活血、祛寒濕、強壯滋補和治療跌打損傷等功效,是治療麻風病的特效藥。《雞肋編》:“以輕小者為佳,四兩者可值十千足。”又說:“夏月食蓋盆子者,治疾猶有功?!盵9]

故事典故

(1)據(jù)說: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chǎn)),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jù)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fā)現(xiàn)白花蛇后,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

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將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據(jù)說,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后,李時珍又根據(jù)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癥的“白花蛇酒”。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2)尖吻蝮舊時產(chǎn)于蘄州龍峰山、麒麟山、鳳凰山、雨湖一帶,蘄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爾有可得。據(jù)清初顧景星的《黃公說字》說:“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shù)十金。黑花不過數(shù)金而已。昔產(chǎn)龍峰山洞,今無有,惟三角山出,一歲不能多得,土人獲此物必食葷物方可。否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如人手足為口齒所創(chuàng),必以刀斷去,稍遲則不能救?!辈⒄f:“市肆所貨,皆浙蛇,非蘄蛇,花與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蘄交界之處,相傳蛇一逾界,則只一目,……。”蘄蛇名貴求之者多。《黃州府志》載有民謠曰:“白花蛇,誰教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蘄蛇性喜潮濕陰涼處,多穴居棲息在山谷溪澗巖石上,落葉間,竹林下,草叢中,外出往往伏于爛草枯葉之間,以便于發(fā)起進攻、獵取食物和隱蔽自己。

(3)尖吻蝮系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質白花,故又名白花蛇,還因為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所以還名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數(shù)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尾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無路可走時,它就調轉“尾利鉤”,破腹自殺,“死而眼光不陷?!?/p>

(4)尖吻蝮雖毒,卻是中國的名貴傳統(tǒng)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于它的習性和藥用價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巳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彼吻f綽《雞肋編》載“白花蛇”條云:“今醫(yī)家所用,惟取蘄州蘄陽鎮(zhèn)山中者。去鎮(zhèn)五六里有靈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極難得。得之者以充貢。洞內外財產(chǎn),雖枯兩目猶明;至黃梅諸縣雖鄰境,枯則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縣又與黃梅為鄰,間亦有之,枯則兩目皆不明矣?!泵鞔筢t(yī)藥學家李時珍曾幾次上蘄州龍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況,根據(jù)實地觀察,寫了《白花蛇傳》。他還在《本草綱目》中,對五步蛇的形態(tài)、習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詳盡的記述。他說:“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睋?jù)他說:真正的蘄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背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滌其腹。“《爾雅·翼柴》亦有類似記載:蛇死后皆閉,惟蘄州花蛇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p>

  • 五步蛇:捕蛇者記

    五步蛇:捕蛇者記

    導語:五步蛇“螫人立死,百無一活”,而對于那些為了生計鋌而走險的捕蛇者來說,“五步蛇盤在哪里,哪里就盤著一堆金子”。這種危險的行當甚至衍生出一條貿易鏈,但多年的...

    動物新聞 2015-07-04 瀏覽: 5,016 我要評論